1. 概述
海洋生态传感技术团队紧密围绕海洋生态文明战略,以现代海洋与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近海生态业务化监测和深远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产品化关键技术突破及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核心任务,旨在实现国家近海业务化监测核心生态要素传感器和仪器的国产化应用,同时满足深远海移动和剖面观测的技术与装备需求。
团队现有科研人员20名,其中包括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9名,助理研究员7名。60%以上的团队成员获得博士学位,专业背景涵盖海洋、化学、生态、光学、材料、控制工程、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跨学科合作能力,为团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研究方向
(1)近海业务化监测生态传感器及仪器装备的研制
针对近海典型生态防灾减灾智慧感知体系建设需求,开展海洋生态监测装备工程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海水多参数、营养盐、高精度pH等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并集成于适合无人艇、小浮标、台站等构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多平台协同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牧场环境监测、异常水团跟踪和生态灾害预测预警。
(2)深远海海洋生化传感器的研制
面对深远海生物化学要素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突破多波长和微弱光电信号的快速探测与处理、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关键技术,研制长时效、低功耗、小型化、自校准、快速准确测量的海水叶绿素、浊度、pH、溶解氧、CDOM、硝酸盐和多环芳烃原位传感器,满足深远海移动和剖面观测的技术与装备需求,提升我国深远海生物化学要素的监测能力。
(3)近海沉积环境在线监测
围绕沉积物/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要素开展原位或在线监测技术及传感器的方法研究与开发,并应用原位或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近海生态系统的沉积物-水界面的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动态,为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及海洋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4)海洋前沿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基于电子仿生、融合光谱、三维荧光等新型光电检测方法,开展海洋前沿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自主研制微塑料、溶解有机碳(DOC)、光合作用、生物毒性等系列海洋关键生化要素新型装备,提升我国海洋前沿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海洋生态系统的精准保护。
3.团队成员
刘岩 | 孔祥峰 | 范萍萍 | 高楠 |
高杨 | 王阳 | 马然 | 王昭玉 |
张述伟 | 史倩 | 王婧茹 | 刘凤庆 |
吴宁 | 曹璐 | 褚东志 | 张艳敏 |
马海宽 | 唐媛媛 | 王闻 | 蒋庆林 |
4.代表性研究成果
团队主持承担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十余项。近年来,团队已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国家、省部级奖励8项。在各级项目的支持下,团队研制了系列化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仪器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
(1)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水多参数、营养盐、总磷总氮、COD(湿化学法和光学法)、光学硝酸盐、叶绿素、石油烃、光度法pH、二氧化碳分压等原位传感器。
(2)深远海监测传感器:海水叶绿素、光学硝酸盐、深海pH、浊度、CDOM、DOC等适合深远海生态环境监测的传感器。
(3)集成多种生化传感器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