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团工作  社会实践

行走的课堂—海洋学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之非遗访谈(二)“曹州面人”

  • 作者:“菏”水华章实践队
  • 发布时间:2024-07-12
  • 点击量: 1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菏”水华章社会实践队前往郓城,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的代表性传承人穆绪建进行访谈,深入探讨了面塑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以及其对黄河文化及当地经济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样例

穆绪建,面塑艺术家、国家非遗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齐鲁文化之星。

面塑,又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一种源自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揉、捏、搓、刻、划等手法,辅以色彩描绘,塑造出各种生动形象的造型。面塑既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艺术形式,也是研究历史、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它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果蔬、神话传说等,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寓意吉祥,常用于节日庆典、婚庆嫁娶、寿诞满月等场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是民间文化中一枝靓丽的花朵,有上千年的传承史。 

穆绪建老师作为“曹州面人”的传承人,详细介绍了这一文化的起源。曹州面人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曹州(今山东菏泽),最初是为了节约资源,用面粉捏成猪样代替活物进行祭祀,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穆老师自小便受家乡面塑氛围的熏陶,对捏面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将这一技艺作为终身事业,并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

访谈中,穆老师分享了捏面技艺的革新过程。传统的曹州面人主要以面粉为原料,但存在易裂易霉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穆老师及同行们不断探索,通过加入胶、试剂、糯米粉和树脂胶等材料,使得面塑作品能够长久保存,大大提高了面塑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穆老师指出,曹州面人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菏泽作为全国面人的发源地,面塑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从最初的为了糊口而学习技艺,到七八十年代为了发家致富,再到如今出于热爱与传承的坚持,面塑文化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生计问题,更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此次访谈,我们深刻认识到曹州面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更多像穆绪建老师这样的传承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与热情,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3501号 邮编250353

青岛市崂山区苗岭路37号    邮编266001

学院邮箱:hyxy@qlu.edu.cn    联系电话: 0532-58628353 0532-58628511